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〔紙上博物館〕迪化二○七博物館 老屋傳承記憶
2021-10-04
「迪化二○七博物館」是位於台北市的私立博物館,當期特展「老房子化妝師」展示花磚、木雕、交阯陶、剪黏、泥塑堆花等建築裝飾之美;還有能打開記憶盒子的「便當特展」,在老房子中,勾起不少人的溫暖回憶。
迪化二○七博物館原為「廣和堂藥舖」,是藥舖第二代傳人莊天慶於1962年建造,擁有當時流行的大面積開窗、因地制宜的圓弧形立面;館內以磨石子為主要建材,2009年由台北市政府列為「歷史建築」。
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國慈,於2016年承購老藥鋪,經整修為博物館後,免費開放參觀。陳國慈20歲就考取律師執照,曾當選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,也是台積電首位法務長,2001年底從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退休後,投身藝術公益。
三副磨石子地板 訴說老藥鋪故事
館內有「蜜蜂採蜜」、「老山高麗蔘」、「葡萄」三副磨石子地板作品,前二者是老藥鋪當年的熱銷商品;而「葡萄」磨石子作品位於二樓住家地面,24顆葡萄果實成串,含有多子多孫、人丁興旺的意味。
磨石子起源於18世紀的義大利,台灣在60年代大量使用,製作工法以地基打底、銅條做成圖案,施工時先將銅條圖案鑲嵌在地上,再填入水泥、碎石、色粉,等待水泥乾了之後再打磨、上腊後才完成,作法繁複耗時。
一樓騎樓地面的「蜜蜂採蜜」磨石子作品,除了說明蜂蜜可以入藥外,也訴說老藥鋪的歷史。原來,早期「廣和堂」在陽明山有一個養蜂場,除了販售蜂蜜外,並以蜂蜜做為黑藥丸的黏著劑,因此磨石子上有一個「正」字標記,表示販售的是純正蜂蜜。
位於一樓入口地面的「老山高麗蔘」磨石子,與騎樓地面的「蜜蜂採蜜」相對應。室內的磨石子樓梯扶手,曲線優雅,具有工藝之美;樓梯口有一個小柵門,區隔一樓的藥舖與二樓住家。
老房子化妝師 見證工匠巧藝
台灣建築風格多樣,老房子外牆上常以台灣紅磚、花磚、木雕、彩繪、交趾陶、剪黏、泥塑堆花裝飾。當期特展「老房子化妝師」,展出台灣早年建築使用的各式紅磚,包括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TR磚、戰後的台北磚等。
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「花磚」,盛行於1910年至1940年間,以走獸飛鳥、植物花草、器物幾何、文字等吉祥圖案為主,用於屋脊、院牆、壁堵、水車堵、墀頭、山牆等處裝飾。
現場展出的「厭勝物」,又稱辟邪物,是為祈求家宅平安而設在屋頂的裝飾。所謂「厭勝」是指厭而勝之的意思,可以招祥驅凶,造型有風獅爺(瓦將軍)、火爐、寶塔、八卦、風雞等。
展場中還介紹各種傳統建築裝飾技藝,包含木雕、彩繪、交趾陶、剪黏、泥塑堆花等,例如陶藝匠師陳天乞、呂勝南及呂皇澄父子的交趾陶創作,以及國家工藝大師謝東哲的剪黏作品等。
庶民生活故事 懷舊便當特展
三樓的「便當」特展,透過台灣早年各式便當盒及老照片,敘說台灣庶民生活的故事。其中有精緻的竹編便當提籃、各式各樣的鋁製便當盒、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等,展出自日治時期至近代的台灣便當故事。
現代有不少人會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服務,由外送人員將餐點送到家。其實類似的外送服務,在民國60年代就有了,但不叫「外送」,而叫「包飯」。
迪化二○七博物館長華安綺表示,早期大稻埕是很繁榮的商業區,為了讓忙碌的店家老闆與員工能輕鬆共享午餐,「包飯」業者每月會向商家行號收取固定的伙食費,將四菜一湯或五菜一湯盛盤放入鐵盒中,再以機車或腳踏車外送至商家,目前大稻埕還有兩家在做。
此外,享譽全台的池上飯包,可追溯自1939年。當時往返花蓮、台東的火車約需8小時,為了解決出外人的民生問題,於是有人製作飯包到月台叫賣,初期是竹葉包三角飯團,後來才改為木盒飯包。
展場的另一個亮點,就是台鐵便當了。台灣鐵路局於1949年成立鐵路餐廳,也提供便當供旅客攜帶,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便當材質,許多人搭火車旅行都曾經嘗過台鐵便當,如同展場的標語:「一股童年的溫暖,一份愛的傳遞,一段旅行的記憶,一種生活的享受。」
迪化二○七博物館原為「廣和堂藥舖」,是藥舖第二代傳人莊天慶於1962年建造,擁有當時流行的大面積開窗、因地制宜的圓弧形立面;館內以磨石子為主要建材,2009年由台北市政府列為「歷史建築」。
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國慈,於2016年承購老藥鋪,經整修為博物館後,免費開放參觀。陳國慈20歲就考取律師執照,曾當選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,也是台積電首位法務長,2001年底從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退休後,投身藝術公益。
三副磨石子地板 訴說老藥鋪故事
館內有「蜜蜂採蜜」、「老山高麗蔘」、「葡萄」三副磨石子地板作品,前二者是老藥鋪當年的熱銷商品;而「葡萄」磨石子作品位於二樓住家地面,24顆葡萄果實成串,含有多子多孫、人丁興旺的意味。
磨石子起源於18世紀的義大利,台灣在60年代大量使用,製作工法以地基打底、銅條做成圖案,施工時先將銅條圖案鑲嵌在地上,再填入水泥、碎石、色粉,等待水泥乾了之後再打磨、上腊後才完成,作法繁複耗時。
一樓騎樓地面的「蜜蜂採蜜」磨石子作品,除了說明蜂蜜可以入藥外,也訴說老藥鋪的歷史。原來,早期「廣和堂」在陽明山有一個養蜂場,除了販售蜂蜜外,並以蜂蜜做為黑藥丸的黏著劑,因此磨石子上有一個「正」字標記,表示販售的是純正蜂蜜。
位於一樓入口地面的「老山高麗蔘」磨石子,與騎樓地面的「蜜蜂採蜜」相對應。室內的磨石子樓梯扶手,曲線優雅,具有工藝之美;樓梯口有一個小柵門,區隔一樓的藥舖與二樓住家。
老房子化妝師 見證工匠巧藝
台灣建築風格多樣,老房子外牆上常以台灣紅磚、花磚、木雕、彩繪、交趾陶、剪黏、泥塑堆花裝飾。當期特展「老房子化妝師」,展出台灣早年建築使用的各式紅磚,包括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TR磚、戰後的台北磚等。
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「花磚」,盛行於1910年至1940年間,以走獸飛鳥、植物花草、器物幾何、文字等吉祥圖案為主,用於屋脊、院牆、壁堵、水車堵、墀頭、山牆等處裝飾。
現場展出的「厭勝物」,又稱辟邪物,是為祈求家宅平安而設在屋頂的裝飾。所謂「厭勝」是指厭而勝之的意思,可以招祥驅凶,造型有風獅爺(瓦將軍)、火爐、寶塔、八卦、風雞等。
展場中還介紹各種傳統建築裝飾技藝,包含木雕、彩繪、交趾陶、剪黏、泥塑堆花等,例如陶藝匠師陳天乞、呂勝南及呂皇澄父子的交趾陶創作,以及國家工藝大師謝東哲的剪黏作品等。
庶民生活故事 懷舊便當特展
三樓的「便當」特展,透過台灣早年各式便當盒及老照片,敘說台灣庶民生活的故事。其中有精緻的竹編便當提籃、各式各樣的鋁製便當盒、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等,展出自日治時期至近代的台灣便當故事。
現代有不少人會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服務,由外送人員將餐點送到家。其實類似的外送服務,在民國60年代就有了,但不叫「外送」,而叫「包飯」。
迪化二○七博物館長華安綺表示,早期大稻埕是很繁榮的商業區,為了讓忙碌的店家老闆與員工能輕鬆共享午餐,「包飯」業者每月會向商家行號收取固定的伙食費,將四菜一湯或五菜一湯盛盤放入鐵盒中,再以機車或腳踏車外送至商家,目前大稻埕還有兩家在做。
此外,享譽全台的池上飯包,可追溯自1939年。當時往返花蓮、台東的火車約需8小時,為了解決出外人的民生問題,於是有人製作飯包到月台叫賣,初期是竹葉包三角飯團,後來才改為木盒飯包。
展場的另一個亮點,就是台鐵便當了。台灣鐵路局於1949年成立鐵路餐廳,也提供便當供旅客攜帶,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便當材質,許多人搭火車旅行都曾經嘗過台鐵便當,如同展場的標語:「一股童年的溫暖,一份愛的傳遞,一段旅行的記憶,一種生活的享受。」
最新消息
佛教圖像、音聲與文字弘法學術發表 探討佛法多元傳播
2025-08-17丹佛高中新進教師培訓營 佛光人交流教育理念
2025-08-17佛光人參與警察站會議 警民合作增加治安維繫
2025-08-17菁英盃鏖戰 普中女籃展現堅韌意志
2025-08-17務邊佛光人雨中禪修 體會自在轉念智慧
2025-08-17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監事聯席會議 榮耀成果實至名歸
2025-08-17道不盡的感謝 普中畢業好苗子手寫卡片獻給星雲大師
2025-08-17比利時佛光山Veggie Run 健步運動舒展身心
2025-08-17「藏海無涯‧大藏經通俗講座」首場開講 關注藏經藝術文化傳承
2025-08-17暑期班圓滿落幕 學生展現自信與才華
2025-08-17
相
關
消
息